更新时间:2023-09-10 08:39:04点击: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
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
(一)
江苏南通,江畔明珠。
站在五山地区滨江地带远眺,江水浩浩汤汤,五山临江而立,江岸葱茏蓊郁。
“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
40余载不舍昼夜,滚滚长江见证中华大地的日新月异。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长江承载的是民族发展大计。
依江发展、因江而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态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飞溅、水质持续恶化。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富营养化,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
牢记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转型发展,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5日上午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再启长江之行,宜昌、荆州、岳阳、武汉,一路望闻问切,进一步开出药方:
“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念之行之,只为大江焕新颜。
202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6年,上游重庆;2018年,中游武汉;2020年,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守护一江澄碧。
一次次重要指示坚定明晰:
2016年在青海,强调“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20年在安徽,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2021年在贵州,告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2年在四川,叮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一项项有力举措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