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祥资讯网宝祥资讯网

主页
分享互联网新闻
某某资讯网-国内外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文旅融合的复合业态,让博物馆之约不止于看展

更新时间:2023-08-28 16:40:44点击:

网文内容

  杨柳

  前几天看到一条名为《焦虑emo的人去逛博物馆吧》的帖子,作者认为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血清素会提升,能够振奋情绪和激发愉悦感,许多跟帖的小伙伴纷纷表示,去博物馆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参与感,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相连感,能够融化孤独。在这个炽热的、又有些阴晴不定的夏天,“去博物馆”不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仪式感,而是一种具体的、鲜活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像去喜欢的公园、餐厅一样日常而频繁。在博物馆里,人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观看展览、徜徉在珍贵的文物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滋养;约个博物馆里的下午茶、去博物馆里听戏、玩密室逃脱、做陶瓷,或者就是找个工作日单纯地在博物馆里发个呆,打卡拍个照,已经成为了很多人与博物馆的“约定”。

  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出家门,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而公共文化空间无疑成为了获得愉悦体验和精神滋养的绝佳场所,人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是可以学到知识、提升品位的,也可以是“好看”“好玩”“好逛”的。大众需求的变化也使博物馆逐渐从公益性文化机构向文化经济载体演进,许多博物馆开始探索与其他业态相结合,在餐饮、沉浸式体验、演艺、节庆活动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如开业刚满两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俨然已成为了扬州文旅新地标,在周末往往一票难求。除了精准的定位、精美而丰富的展陈以外,多元化的业态经营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古韵足、时尚感、体验好”是许多游客对它的评价,人们可以一早站上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里的“船头”,凭栏远眺,从杭州拱宸桥一路行至河北白洋淀,将大运河千年风光尽在眼前;随后可以穿着汉服徜徉在3号馆的大运河街肆,于沿街各式店铺开启“买买买”模式,并感受黑夜与白昼的运河四季变化;中午可以悠闲地坐在博物馆里的食芳餐厅品尝网红的运河套餐;午后可以参加13号馆“运河迷踪”密室逃脱体验项目,进一步融入澎湃的大运河历史;最后一定要走走空中花园,俯瞰博物馆的全貌,对着大运塔将思绪放空,在特有的运河文化场景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深化和拓宽了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打破了原来博物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文旅融合发展促使文博产业各部门要素之间自由流动、重新组合。虚拟沉浸体验、剧本杀等这些过去罕见的形式成为了一些博物馆的常设内容,而在博物馆中开展演艺、餐饮、研学、节庆活动等新业态也成为文博旅游产品的创新方向。如故宫博物院坤宁东院的宫廷下午茶,南京博物院老茶馆中昆曲、苏剧等戏剧演出,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的《金沙之夜·回望长安》剧本游,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国丝汉服节”,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复合型文博创新产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风貌的场景,而在这个规定情境中体会衣食住行的如常生活:三五知己好友喝着普洱茶,品尝着妙峰山玫瑰饼、芸豆卷;一家人在周末午后坐在博物馆中静静听着《牡丹亭》;一群姑娘穿着汉服用触觉、嗅觉体验丝绸之路传播的食物、香料,这些体验都能够令参与者获得更加直观的“真实感”和“体验感”,进入高度互动的沉浸状态。人们为什么爱上博物馆?因为博物馆除了担当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角色以外,更成为了激活社区交流、融汇文化创意、汲取精神滋养、舒缓社会焦虑的重要场所。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开展文旅融合创新的同时,防止过度的商业化、娱乐化也成为了博物馆运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最近,故宫博物院发布规定,禁止在博物馆内开展自媒体直播、商业性拍摄以及禁止携带露营装备、行李箱等物品入院的内容,引发社会层面关于文博景区功能的讨论。诚然,许多融合类项目的设计和其他业态的引入是为了弥补传统博物馆静态呈现、被动欣赏的不足,增加展览的趣味性以优化观众的学习体验,但这些创意策划的根本是为展览的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格伦·劳瑞曾提道:“‘娱乐’这个词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或价值,意思是‘吸引某人注意力’或‘取悦’。而‘愉悦’一词也来源于法语,但其原始含义是‘自我反思’。博物馆作为与知识、理性、思考相关的公共学习空间,应该为观众提供‘理智的愉悦’。”当前,博物馆的服务理念逐步从研究“物”(文物)向服务“人”(观众)转变,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公共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发展为能够激发观众深度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文化溢出效应。